餐饮资讯

当前位置 /首页/热点/餐饮资讯/列表

【非遗瑰宝】焖子——丹东老马焖子,“焖”出的幸福味道

“焖子,是由淀粉制成的块状食物,可煎、可炒、可凉拌,是出现在小摊上、家厨中、饭店里的美味佳肴。然而,在丹东,焖子好吃,许多卖焖子的、吃焖子的市民却可能不知道,这种小吃已经成为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,且丹东市场上80%的焖子都产自咱元宝区。今天,【非遗瑰宝】栏目带您了解一下。”

【非遗瑰宝】焖子——丹东老马焖子,“焖”出的幸福味道

从小摊到作坊

“来碗焖子,中份,少放辣的!”“来两份焖子,调料正常,打包带走。”隆冬时节,走进新安步行街的一家焖子摊,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扑面而来。虽不是周末,但顾客仍然一个接着一个。

当被问及小摊的生意咋样时,摊主夫妇特别满足地说,“别小看这个小摊,平时一天能收入几百到上千元不等,节假日最高可挣3000多元呢!”在他们眼里,小摊火爆,自己的烹饪手艺好是一方面,更得益于“马宝光焖子作坊”。

马宝光,焖子制作技艺第六代传人,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初见老马,是在他位于小东沟的一处作坊门口。虽处寒冬之中,老马的小作坊内外却是一番热闹、繁忙景象,大家忙进忙出,有的搬运,有的装车,有的将做好的焖子切块……老马一会帮着搬货,一会盯着焖子的制作,将近中午才停下来休息,说说焖子的故事。

从叫卖到“马经理”

说起老马家的焖子,要从马宝光起上溯六代,正是20世纪20年代,彼时,他的祖辈生活在河北省武清县南洋村,将粗粮细作,制成块状的淀粉食物,改善生活。后因战乱,难以维持生计,马振清(马家焖子制作技艺第一代传人)携全家闯关东至丹东,以制售焖子和大块凉粉为生,后制售焖子便传承了下来。

马宝光自16岁起就随父亲到街上做生意,父亲推着自行车,车上挂着桶,桶里装着凉粉和焖子,一块一块、一碗一碗地卖,供养家里八口人。

随着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,焖子也越来越畅销,传统的制作方式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。马宝光从父亲手中接过了传承“火炬”,成为了焖子制作技艺第六代传人。

随后,他将机器引入焖子制作,租厂房、雇工人,批量制作焖子。如今,他既有焖子小吃摊,又做焖子批发,不仅是焖子摊主,也是其他摊主口中的“马经理”。

“在网上输入‘焖子做法’,可以找到不少教程。”老马说,想要做出质量上乘的焖子,其实并不容易,“就像做菜一样,做出来不难,好吃不好吃,就要看手艺高低了。”说这话时,老马面带笑容,眼神里透着一股骄傲和自信,“冬季焖子易于保存,我每天大约能卖出去1000公斤左右,这一数量几乎覆盖了丹东80%的焖子市场。”

从小吃到“非遗”

“二十年前,想吃焖子,只有那么几个地方,人家不出摊,你就吃不着。而近十年,焖子市场越发开阔起来,摊位增多,价位提升,受众增多……”马宝光说,焖子好吃,除了本身的质地外,酱料也很重要,但酱料好吃与否,不在品种多少,还是要看手艺。据他了解,凡是卖的好的焖子,酱料基本都是自己用心做、投入做的,也正是因为这份用心和投入,才让焖子不仅只出现在街头小摊,端上大小饭店的餐桌,也逐渐走上“非遗”的舞台。

2015年,马宝光祖传的焖子制作技艺被评为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”。随后,他时常受邀参加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等活动,现场炒制焖子,给丹东市民以及外来游客带来口福,在扩大丹东对外知名度方面贡献一份力量。

TAG标签:丹东 老马 瑰宝 非遗 #